|
平两优丝苗
审定编号: 湘审稻20206007
皖引稻2021013
(赣)引种〔2020〕第001号
鄂引种2021022
(豫)引种﹝2021﹞稻001
(闽)引种〔2022〕第1号 |
品种介绍:
品种介绍:
审定编号:湘审稻20206007
特征特性:籼型两系杂交中稻迟熟品种。在湖南省作迟熟中稻栽培,全生育期136.1天,比对照Y两优1号长2.2天。株高121.0厘米,亩有效穗16.5万穗,每穗总粒数188.6粒,结实率83.3%,千粒重25.1克。抗性:叶瘟3.3级,穗瘟5.4级,穗瘟损失率2.7级,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.6,白叶枯病4.0级,稻曲病6.5级。米质主要指标:糙米率80.6%,精米率71.3%,整精米率68.4%,粒长6.7毫米,长宽比3.2,垩白粒率13%,垩白度3.0%,透明度1级,碱消值7.0级,胶稠度60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17.1%,稻米蒸煮食用感官评价76.8分,米质综合定级为部颁标准三级优质稻。
产量表现:2018年参加绿色通道中稻迟熟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666.7千克,比对照增产6.5%;2019年续试,平均亩产634.4千克,比对照增产5.4%;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0.6千克,比对照增产6.0%。2019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614.9千克,比对照增产3.7%。
栽培技术要点:4月中下旬播种,秧田亩播种量8-10千克,大田亩用种量1.0千克,秧龄25天以内。种植密度20.0厘米×26.7厘米,每穴插2-3粒谷秧,亩基本苗7万左右。需肥水平中等,重施底肥,早施追肥,后期看苗补施穗肥。深水活蔸,浅水分蘖,及时晒田,有水壮苞抽穗,后期干干湿湿,不脱水过早。注意防治稻瘟病、白叶枯病、纹枯病、稻曲病、南方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。
审定意见:该品种经隆平高科自行试验,符合湖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迟熟中稻种植。
引种备案号:皖引稻2021013
引种区域:安徽省淮河以南中籼稻区种植
引种特征特性:两系杂交水稻品种。2020年安徽省适应性种植试验平均株高119.0厘米,亩有效穗17.3万,每穗总粒数176.4粒,结实率87.7%,千粒重25.0克。全生育期为141.3天,较对照品种(II优838号)熟期长1.4天。2020年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抗性鉴定:中抗稻瘟病(综合抗指3.0),中感稻曲病(病穗率10.0%),感白叶枯病。
引种产量表现:2020年引种试验平均亩产599.05千克,较对照品种平均增产5.63%。
栽培技术要点:1.播期: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,秧龄25天左右,亩播量8-10千克;2.栽插密度:每穴栽2粒种子苗,20×26厘米;3.施肥:大田亩施纯氮11-13千克,忌后期偏施氮肥;4.灌水:深水活蔸,浅水分蘖,及时晒田,有水壮苞抽穗,后期干干湿湿,收割前6-7天断水,切忌断水过早;5.病虫害防治:重点防治稻瘟病,及时防治螟虫、稻飞虱、纹枯病等病虫害。
种植风险提示:注意防治稻瘟病、稻曲病等病害。
引种备案审查意见:符合安徽省引种备案相关要求,同意引种备案。
引种备案号:(赣)引种〔2020〕第001号
主要性状:全生育期128.4天,比对照深两优5814迟熟2.8天。平均亩产641.2公斤,比对照增产7.9%。该品种株型紧凑,生长势强,植株整齐,叶姿直立,叶下禾,后期落色好。株高120.1厘米,穗长29.0厘米,亩有效穗16.9万,每穗总粒数193.5粒,实粒数165.6粒,结实率85.6%,千粒重25.5克。穗颈瘟最高9级,穗颈瘟平均损失率3.57%。
产量表现:2020年适应性试验,平均亩产641.2公斤,比对照深两优5814增产7.9%。
引种备案地区:南昌市、抚州市、吉安市、赣州市、九江市、上饶市、宜春市、新余市、景德镇市、鹰潭市、萍乡市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。
栽培技术要点:1、5月中下旬播种,视各地栽种习惯而定,秧田亩播种量10公斤,大田用种量0.75-1.0公斤,稀播匀播,培育多蘖壮秧,秧龄30天以内。一般栽插规格根据肥力水平采用5寸×6寸或5寸×8寸,每穴插2粒谷秧。2、施足基肥,早施追肥,促分蘖,多施磷肥、钾肥,争大穗。3、栽培上合理密植,宜浅水活蔸、薄水养蘖、够苗及时晒田,后期干湿交替,断水不宜过早。4、浸种时坚持强氯精消毒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病虫预报,及时防治稻瘟病、稻曲病、纹枯病、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。
风险提示:1、贮藏条件:阴凉干燥处保存,注意防虫防鼠。2、在播种前必须用“咪鲜胺”等药剂浸种消毒,防恶苗病。3、该品种2020年江西省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为高感(HS)稻瘟病,请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病虫预报,可选用75%三环唑、富士一号等药剂加强防治稻瘟病,同时及时防治纹枯病、稻飞虱、二化螟、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。4、异常天气会影响水稻结实率和产量,在孕穗、抽穗、扬花期应加强田间肥水管理,减少损失。
引种备案号:鄂引种2021022
引种区域:适宜在湖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迟熟中稻种植。
引种备案号:(豫)引种﹝2021﹞稻001
引种区域:河南省南部稻区。
引种备案号:(闽)引种〔2022〕第1号
特征特性:在福建省作中稻种植,平均全生育期142.4天,比对照Ⅱ优3301早熟1.6天。株型适中,分蘖力强,有效穗多,熟期转色好。株高115.9厘米,穗长24.3厘米,亩有效穗16.5万,每穗总粒数190.3粒,结实率88.3%,千粒重26.1克。稻瘟病抗性经上杭茶地、建阳麻沙、宁化水茜、将乐黄潭等四个鉴定点的田间自然诱发鉴定,稻瘟病综合指数为1.94,穂茎瘟损失率最高级为1级,抗稻瘟病;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室内鉴定,抗菌株率为95%,抗稻瘟病;综合评价为抗稻瘟病。米质主要指标:精米率71.3%,整精米率68.4%,长宽比3.2,垩白粒率13%,垩白度3.0%,透明度1级,碱消值7.0级,胶稠度60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17.1%,稻米蒸煮食用感官评价76.8分,米质综合定级为部颁标准三级优质稻。
产量表现:福建省中稻多点引种适应性试验,平均亩产687.7千克,比对照Ⅱ优3301增产6.6%。
栽培技术要点:①适时播种,培育壮秧,秧龄30天;每亩大田用种量1.0千克左右。②合理密植,科学施肥管水:大田插植规格6×7寸为宜,丛插两粒谷。在水管上采取“前浅、中搁、后湿”灌水技术,后期不宜过早断水。每亩施纯氮12千克左右。③在病虫防治上,坚持“以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方针,及时做好病虫预测预报,适时防治病虫害,尤其注意稻曲病的预防,稻曲病最佳预防时间在破口前7~10天。
引种区域及种植季别:福建省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。
风险提示:稻瘟病重发区不宜推广,注意防治稻瘟病。